有人说昨天老概的文章过于诡异,为啥一个劲唠叨外资,结果今天市场就给予了正反馈,那么今天的调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本篇将从三方面和大家分享,另外本文最后一部分的提示很重要,大家不要忘记。
一,为什么跳水?原因很简单,做固收的朋友和做权益的朋友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说人话就是到底是债牛还是股牛,大家开始分歧了。至于说马斯克的Grok3,我在今天的视频里面已经说了这个情况,这里就不再展开。
言归正传,今天的下跌,从结果来看就是债券市场吸金,导致股市被抽血!之所以出现这一幕,其实源于三点:
第一,科技股赛道过于拥挤
展开剩余83%TMT在拥挤度持续爆表之后,终于迎来了,第一次风险大释放。 在今天板块暴跌之前,成交占比达到了整个市场的48%+。 在今天暴跌之后,整个板块的成交额占比回到了45%+,这点我也是反复提示,过于拥挤总有人会跑路,一旦形成涟漪,A股的情绪是很容易传染的,实在是这么多年A股过于一惊一乍了。
第二,债券市场出现抄底行为
看好债市的人,大多认为在房地产复苏之前,A股市场很难有大级别的行情,因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目前主要依赖于出口,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中美关系这个大背景,作为管理层肯定有一些预判,实际在之前的文章也有谈到过,之所以出口占比比较大,这是上面做出的引导,所以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那么债牛的基础就动摇了。
但是为什么还这么多人去抄底呢?其实和股市一样的,牛市导致固定思维,觉得牛市没结束,就像15年的时候,汇金都开始减持了,结果因为后面市场又涨了十来天,大家又冲进去了,结果那个惨啊,今天债市就是在上演这样的场景。这些人见到这么大的回撤,就赶紧动用资金去补仓。现在各路媒体都在说,只要债市回调就是上车的机会。预期如此一致,想想都可怕。
实际这都不算什么,资本市场必有投机者,这种行为都理解,关键是第三点,误解央妈。
二,误解央妈今天央妈的态度很有意思,要知道今天1年存单利率被干到了1.92%,上升的非常快。而资金利率也被干到了2%以上,由于资金面很紧张,10年国债利率今天一度上涨到了1.7%以上。但是这种背景下,债市出现反击,造成某些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春节复工后资金面偏紧张,同时央妈又没有释放流动性的关系。
但大家想想,央妈为什么不释放流动性?怕汇率出现极端情况,好像也不太可能,在岸市场就不说了,离岸RMB市场一万亿的规模对央妈来说,就是手拿把掐的事情,除非我们觉得通胀难以接受,但联想到前两天潘行长表态物价上涨和消费者需求可以更加强劲,说明我们对通胀是有容忍度的。
只能证明一点,央妈的态度是,大家不要盯着债市,要进股市,拉内需,只是就像我前面说的,很多人疯狂起来压根听不进去,我说你是,你就是,但它一定会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的。
所以,结论是,今天债市犯浑,股市不小心闪了腰,但绝对不至于伤筋动骨,相反最近央妈的一系列操作,显然是为三月在布局,制造氛围,看不清楚这一点,大家才会觉得股市难做。
看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对最近红利股的上涨有全新的认识,股市上去了,才能带动消费,这个策略目前位置肯定没有变过,否则也不会花这么多政策在这上面,而红利股的上涨才能让多数人因为市场的上涨分得一杯羹。
当然眼下氛围这么好,大家都有了恐惧感,市场的主力们再利用下也不是不可以,其实风格切换叠加其他市场的扰动,是最容易让市场出现波折的,一不小心你就出局了,比如今天就一定会有,这就是我常说的,牛市中有一万种方法让你下车,你不下都不成,吓到你下去为止,这个问题才是大家要解决的!
三,如何才能不下车?其实要想牛市不下车,最关键的是理解是谁掌控股价,是今天的各种消息吗?当然不是,是机构利益,决定了利好(或利空)出现后,股价的走势,而并不是消息本身。
好消息出现,股价未必上涨,如果上涨,大概率是散户都在观望,机构利用好消息,推动股价上涨,希望大家跟风,以便于自己套利;坏消息出现,股价也未必下跌,如果下跌,大概率是散户持股不动,机构利用坏消息砸盘,希望大家离场,这样自己才能摊低成本。
就像每每财报披露的阶段,大家总是把财报预增看成是利好,但实际有的时候却是事与愿违,就像下面两只股票,都是去年三季度业绩大幅增长的个股,结果一个是涨了又涨,一个却是很快偃旗息鼓,究竟差距在哪里?
一个是「乐鑫科技」,一个是「中集集团」,2个业绩都很好,都是大幅增加,要知道去年形势一般,所以业绩好就很珍贵,但是这表现却是大相径庭,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是机构行为决定了利好利空。
那么问题是:如何看清机构的交易意图?这就要使用大数据统计工具了,这些工具是通过长期的数据累积,并提取具有机构交易特征的数据,再进行比对,用以衡量交易活跃程度。这么说比较抽象,大家看下面的数据,一看就明白了:
上图中,橙色柱体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中反应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从中不难发现,当「机构库存」数据活跃的时候,股价通常是上涨为主,反之股价则以下跌为主。
从图中不难看出:
左侧的「乐鑫科技」,「机构库存」数据非常活跃,说明机构资金积极参与交易;
右侧的「中集集团」,「机构库存」数据逐渐消失,说明机构资金参与意愿不大,所以就算有业绩也一般。
所以类似的问题其实有很多,大家不要主观判断,而是盯住机构的选择。
真相很残酷,但不知道真相会更残酷。
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老概,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
发布于:上海市